教师简介
祁宁,太阳集团官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,曾获德国政府DAAD奖学金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在TUM慕尼黑工业大学FRMII反应堆学习,2007年11月回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。
长期从事公共基础课程《大学物理》《大学物理实验》与专业基础课《电磁学》的教学工作。先后参与主持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教改项目,获得太阳集团官网首届优秀教学业绩奖、《理论力学》获湖北省精品课等奖励,为太阳集团官网基础通识课程《自然科学导引》核心组成员、公共基础课程《大学物理》建设的骨干力量。
首届太阳集团官网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得主。

(祁宁老师个人照片)
本次访谈,教发中心与首届青教赛一等奖得主祁宁老师聊了聊她的青教赛回忆。2002年,太阳集团官网举办首届青教赛时,祁老师还是一名助教,凭借年轻人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勇气和敏而好学的勤奋,最终夺得一等奖。转眼间,太阳集团官网青教赛已走到第20个年头,祁老师也在这些年的一线教学中将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一以贯之,不断打磨教学技巧、积累教学经验,将教学变成了一门艺术活。
青教赛
勿缺年轻无畏的勇气
教发中心:2002年太阳集团官网举办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,作为一个没有前辈经验可以借鉴的赛事,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参赛?
祁宁:事实上我为什么选择参赛,有三个原因。第一个原因是年轻嘛,无知无畏;第二个原因是我真的非常喜欢教学;第三个原因其实是我当时所在的教研室,有非常好的传帮带传统,老教师的支持和中年教师的实干给我们年轻教师做出了榜样。而且我们教研室不少老师也参加过类似的比赛,获得了很多奖项。

(祁宁老师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中子反应堆)
教发中心:在参加首届青教赛的过程中,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?
祁宁:在青教赛中,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。一点是整个比赛由学院初赛、学部复赛和学校决赛组成。我记得当时在生科院进行复赛抽签,我抽到的是第一个讲,而在决赛抽签时,我抽到的是最后一个。也就是说,在整个比赛中,我第一个进行复赛,最后一个决赛,完完全全地“参加”了整个比赛。有空的时候,我喜欢去比赛的现场观摩,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各自的特色,给我很多启发。第二点是,在我决赛结束时,有一位评委老师过来跟我说:“还有进步的空间”。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,他肯定的语气让我感受到一种激励和鞭策,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虽然成绩不错,但自己还需要加倍努力。直到今天,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。在我每每懈怠的时候,这句话都会提醒我:还有空间可以改进!
教发中心:有没有什么备赛经验分享给即将参加青教赛的老师们?
祁宁:如果说要分享备赛经验给参赛老师,第一个就是要多练、多问、多请教老教师,他们的建议会让你事半功倍。第二个是多看,在网上看国内同行、国际同行的课,向他们学习。第三个就是平常心,教学竞赛更多是体现平时上课的水平,所以用平常心对待会在比赛中更放松、更自然,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。
教学竞赛
不仅是一次比赛
教发中心:您怎样看待教学竞赛与日常教学?
祁宁:如果我们的教学竞赛能够持续相当长的时间,比如一个学期,看某位老师整个学期上课的情况就好了。这意味着,我们的教学竞赛其实就是日常教学的一个体现。所以说,以赛促教既是青教赛的目的,也是教学竞赛与日常教学的关系所在。

(祁宁老师参加学术会议)
教发中心:您觉得教学竞赛会对青年教师有哪些影响?
祁宁:其实教学是一个“无底洞”,我们花多长时间填进去都填不满。就是说,每一门课,无论花了多少时间去准备,都还可以精益求精。当我们备赛时,一定会对拿去参赛的那一部分内容进行精雕细琢的设计。怎样设计课程结构?怎样安排课程各部分的时间?怎样去调动学生?什么时候讲课,什么时候板书?什么时候用动画,用什么样的动画?什么时候该放视频,放怎样的视频?什么时候提问?是自问自答还是需要学生回答?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什么?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该如何接话?这都有讲究。仅以板书为例,哪些字应该写下来,哪些公式应该呈现?几块黑板该写什么?哪些可以擦除,哪些要从课前一直保留到课后?这都是可以考虑的问题。
如此的教学设计,以点盖面,举一反三,推广到我们承担的所有课程任务,就可以把我们平时的教学做好。为什么说可以把教学做好呢?因为解决好了一次课怎么做,就可以形成一个思维模式或者说概念体系。在教学竞赛中培训出这样的思维模式、体系,老师们特别是青年老师们就会“上道”了。
讲故事
是潜移默化的科学思维传授
教发中心:您怎样看待教学与科研?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?
祁宁:教学和科研一定是离不开的。我认为科研给我们严谨的科学培训,而科研体现出的科学方法、科学精神是会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体现的。也就是说,对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学最基本的层面,我们要更多地思考怎样弘扬科学精神,怎样传播科学思想,怎样倡导科学方法,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判断、独立思考。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、拥有批判性的精神,使他们能够不迷信权威,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,这都是实施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,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功。

(祁宁老师在慕尼黑工大的物理系)
教发中心:在教学中融入科研方面,您是怎么做的?
祁宁:我们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呈现自己的科研内容,还可以展示目前我们了解的最新科研成果。物理是基础性学科,它向前进一小步,会推动社会向前一大步。因此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,甚至和物理相关的化学或生物奖,都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呈现。
把一个内容或研究方向理解透彻后,我们就可以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故事。而且这些故事通过设计通常是体系完整的,它有开头的提问,中间的探索,解决问题的方法、思路和后续的结果,以及最后的展望。这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授。
例如,我是研究正电子这一反物质的,那么我在课堂上讲热机和热机效率时,我就会讲一个故事:如果我们的飞船要飞到遥远的宇宙去探索,反物质发动机应该是星际运输工具的一种可能。如果想要在宇航员的有生之年达到另外一个星云,除了核聚变目前也只有反物质燃料才能给出足够的比冲量和推重比,这样就把科研带进去了,大家也很容易理解。
每一次课
都是一场遗憾的艺术
教发中心:您曾经在采访中说“教师就是要让教学这个良心活,变成技术活、艺术活”,可以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?
祁宁:教学是良心活,需要我们本着良心去做事情。我们可以花很少的时间去备课,照着现有的PPT去讲就行。但是当我们潜下心来,把日益发展的技术引进去,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品去雕琢的时候,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,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听,教学的品质才会不断提高。

(祁宁老师个人生活照)
教发中心:您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怎样的理念?
祁宁:教学就像一件艺术品,从毛坯到最后的成品是一个逐渐雕琢的过程,需要你不断去完善,精益求精。事实上,我总认为我去上的每一次课,都是遗憾的艺术。因为每当我上完课回头思考的时候,总会找到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。这也是我想跟青年老师分享的一点心得:每次当我们上完课之后,可以花一点时间回顾、反思一下这次课是如何进行的,同学的反应怎样,哪些地方讲的不够清晰,还有没有可以提高改进的空间。多做几次,教学水平自然会有提高。
教发中心:您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有怎样的品质?
祁宁:终身学习的能力,还要有持续改进的精神,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。但首先,教师应该是一个善良、正直和责任感的人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THE END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《诗经》有云: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。将教学“琢磨”到极致,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“培训”,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的精神,力求让课堂成为一场完满的艺术体验,这便是祁宁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(通讯员:蒋晓婧、邓倩倩)